-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股票配资平台_在线炒股配资_专业炒股配资APP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随着全球冠心病患者数量不断攀升且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如何在救治过程中解决困扰可吸收心脏支架领域的“高血栓率”难题,成为业界争相攻克的难题。
6月29日,微创集团在上海宣布,研发的全球首款新一代生物可吸收心脏支架Firesorb®(下称“火鹮支架”)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注册审评,即将获证。面对上述难题,微创集团表示其历经十五年磨砺、攻克多项底层技术,正式破解了此医学难题。
“火鹮支架经过五年大规模临床研究被证实可在患者体内完全降解消失,变成二氧化碳和水,且实际血栓发生率大幅降至0.34%。可吸收支架的前景令人振奋,事实上从2000年起,国内外几十家企业都竞相开发这一产品,但早期第一代可吸收支架大多存在临床血栓率较高的风险,引起业内广泛关注,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适用范围。微创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决定从攻克底层技术着手,直面血栓难题。微创自2009年启动可吸收支架研发,通过五年持续探索和攻坚克难,项目至2014年已初见成果。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研发成果的反复验证,研发团队推断高壁厚支架可能会增加临床风险。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态度,微创果断推翻原有设计理念及技术路线,重新调整研发方向、攻关可吸收支架薄壁技术。”微创集团代理首席技术官张劼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患者迎来“福音”
在外界眼中,每一项新的医疗技术革新可能仅代表着顽疾被治愈的概率又有提升;但对于患者来说,在同样治疗手段之下支架性能的好差不仅决定了使用的年限,也对患者的情绪产生直接影响;而对于医疗领域的新质生产企业而言,新技术的突破则不仅是财务营收的变化,更加重要的是在全球范围内能否占据研发制高点。
事实上,冠心病作为死亡率极高的疾病,如何有效降低突发死亡风险率以及在安装支架过后尽可能地降低副作用,是以微创集团为代表的行业内企业不断寻求突破的方向。
张劼在受访中透露,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最新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中国心血管病(CVD)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其中冠心病患者超1100万。
“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它的发展已历经多个阶段:最早期的球囊扩张,解决了外科心脏搭桥手术给患者造成较大创伤的问题,但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高达30%—60%;之后的金属裸支架,将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进一步降至15%—30%;药物涂层金属支架的问世将再狭窄率控制在5%—10%左右,并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但如果支架残留药物过多,有可能引发晚期血栓问题。”张劼称。
不仅如此,如今我国冠心病发病愈发呈年轻化趋势。在6月29日的发布现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教授蒋峻在受访时表示,当前我国50岁以下年龄组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近三年内增加了30.3%。现有的心脏支架基本是金属制成,会永久存留在患者体内,因此短期内可以支撑病变血管,长期又能在人体内被完全降解消失(变成二氧化碳和水)、使心脏恢复如初的生物可吸收支架被誉为“心脏支架科技的未来”,是目前各国研发团队争相攻关的“科技高地”。
据了解,在发布火鹮支架前,微创在2014年也曾推出Firehawk®(火鹰支)冠脉雷帕霉素药物靶向洗脱支架。彼时火鹰支架也成为业内首个研究结果登上世界顶级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的中国医疗器械,微创由此跻身为全球心脏支架领域的引领者。而今火鹮支架的发布则宣告其在技术研究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作为这项技术研发革新的“领头人”,张劼在受访中感慨道:“十年前火鹰支架的上市其独创的‘靶向给药’颠覆了传统药物支架的理念;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又发布了可吸收支架这一心脏支架最前沿赛道取得的创新成果,火鹮支架的实际血栓发生率仅为0.34%,它的诞生深为不易,可谓‘十年大胆科学攻关、五年小心医学求证、十五年磨砺终成正果’。”
“这期间虽然有曲折、有阻碍,但我们始终坚信以薄壁和靶向为技术特点的前瞻性理念一定能取得临床上的重要突破。在这期间,微创也持续得到来自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让我们可以心无旁骛地专注研发。”张劼称。
高血栓率难题被破解
事实上,无论是何种疾病引发的血栓,都是对生命的极大威胁,一旦抢救不及时,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死亡。
“微创自2009年启动可吸收支架研发,通过五年持续探索和攻坚克难,项目至2014年已初见成果。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研发成果的反复验证,研发团队推断高壁厚支架可能会增加临床风险。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态度,微创果断推翻原有设计理念及技术路线,重新调整研发方向、攻关可吸收支架薄壁技术。当时,研发团队首先要解决的是高分子材料来源问题。全球所有高分子管材供应商都无法提供满足微创薄壁要求的原料,因此微创只能自己开发设备加工材料,并且由于高分子材料和金属材料存在本质差别,研发团队在测试、灭菌等各个环节都专门设计了标准和流程。”张劼表示。
他进一步举例称,以高分子材料的“直径损失”问题为例,金属支架植入后,在血管内扩张完毕后即可撤离球囊;而高分子材料由于材质特殊性,其支架的直径不会像金属支架那样始终保持稳定,在球囊撤出后会有一定程度的收缩。如何寻找到设计的最佳扩张直径?研发团队经过无数日夜的探索,最后通过一种特殊的处理方法对高分子材料进行链路重构,解决了这一问题。
而在载药量方面,火鹮®支架汲取了微创®独有的“靶向洗脱”技术,通过航天级目标智能捕捉和定位系统,配合精密微量点喷控制系统的超高精密加工设备与工艺,实现了药物的精准定位涂敷,仅在支架朝向血管壁的一侧进行药物涂层。通过这项技术,火鹮®支架的有效载药量降至普遍载药量的四分之一而实现同样药效。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证明火鹮支架技术工艺是否成熟和确认产品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微创开展了长达五年随访的大规模临床研究。
“一般国际规范为三年随访期,在火鹮支架上市前,微创先后发起了FUTURE I(首次用于人体试验)、FUTUREⅡ(随机对照试验)、FUTUREⅢ(单组目标值研究)三个阶段临床研究,共纳入1468例患者。截至目前,试验已取得一系列令人振奋的结果。火鹮在试验中被证实可使患者病变血管恢复如初,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使患者体内无异物,其血栓发生率也大大降低。”微创冠脉总裁岳斌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与此同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FUTUREⅠ和FUTUREⅡ首席研究者高润霖院士也指出,火鹮支架术后长期随访四年,在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显示出与雅培Xience金属支架相当的临床及影像学终点,这些结果让研究者对新一代生物可吸收支架的临床表现印象深刻。
“通过影像随访观察到,火鹮支架术后一年内膜覆盖率达99.3%,术后如期基本完全消失,病变血管恢复到自然无拘禁状态。这一发现振奋人心,它表明火鹮可在人体内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体内不留异物,实现介入无植入。”高润霖院士称。
同时持支持观点的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FUTUREⅢ首席研究者王建安院士。他也在当日表示,这些长期临床数据验证了火鹮支架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临床数据优异结果的获得,与支架设计和制造技术工艺、适当的置入技术以及具有可改善的物理和机械性能的设备都紧密相关。尤其是在支架内血栓数据方面,火鹮®支架在FUTUREⅠ和II血栓发生率均为0,FUTURE III仅为0.34%。
7月1日,有上海医学界资深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微创在火鹮研发过程中构建的整套生物可吸收材料和器械的全流程评价与质控体系,意味着中国在生物可吸收支架这一尖端领域已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实盘配资杠杆,并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壁垒。依托这一平台衍生出的技术,未来还有望应用于脑梗、外周血管狭窄、骨创伤等其他领域,让更多患者享受到国际领先的治疗方案。
Powered by 股票配资平台_在线炒股配资_专业炒股配资APP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